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4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对药品加征关税后 ,4月15日,特朗普政府继续宣布,已开启针对半导体和药品的“232条款调查”。这被认为是在对这两个行业征收关税做准备 。
尽管相比于原料药 、仿制药制剂 ,在近两周的关税风暴中,国产创新药目前受到的实质性影响非常有限。但种种变数之下,本是一片火热的国内创新药出海之路上变得风云莫测。
关税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正影响着国产创新药研发、生产、交易 、融资等多个环节 。国内创新药企正在调整出海方式 ,也希望加快原材料国产化替代的审评进程。
新药出海方式或有调整
在当下,国产创新药与美国市场的关联主要体现在两部分:已经获批上市的商业化产品跨境生产、进口,以及在研管线的BD(商务拓展)交易。其中 ,前者属于实体货物贸易,受到关税影响;后者则属于服务贸易或技术转移,并非实物交割,因此与关税没有直接关系 。
截止目前,已在美国上市销售的国产创新药屈指可数 ,包括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替雷利珠单抗,传奇生物的西达基奥仑赛,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 ,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等。
这其中,百济神州的两款新药均为海外自主商业化产品。传奇生物 、和黄医药、君实生物产品在美国权益方分别为跨国药企强生、武田,以及美国生物制药公司Coherus 。据传奇生物投资者公开材料 ,其在美国和欧洲均有生产设施,海外供货不涉及国内产能。
百济神州和和黄医药在生产上也都进行了全球化布局。2024年7月,百济神州正式启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旗舰基地。此外据悉 ,在美国销售的呋喹替尼由国内和瑞士两地供货,瑞士产能来自和药明康德子公司合全药业的合作 。
目前在美国销售的特瑞普利单抗则由君实生物在国内生产。另据Coherus今年3月的年报电话会,其正计划在美国本土进行所有药品的生产。
相较之下,随着国内创新药研发水平抬升 ,叠加国内支付天花板较低 、行业资本寒冬、融资困难,更多中国创新药公司则处于BD出海进程中 。
生物医药行业研究机构DealForma的数据显示,2024年大型制药公司预付款大于5000万美元的交易中 ,近30%来自中国,而这一比例在2023年为20%、五年前则为0。
同时,美国也有声音提出 ,中国正在迅速崛起至生物技术领域主导地位,美国必须在未来三年内迅速采取行动。
在此之下,一位美元基金管理合伙人向界面新闻表示 ,此前,中美交易双方对地缘政治产生的影响已有预期,但关税事件真正到来时 ,还是感受到了压力 。
该管理合伙人提到,虽然政策不对BD产生实质性约束,但无形中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到买卖双方的沟通、信任和做交易的决心。未来大家出海交易也可能会更低调,不把自己放在聚光灯下。
他举例 ,其关注的一个项目中,欧洲和美国两家公司正在同时竞争一家中国公司资产,本来欧洲公司的出价不高 ,已经要被挤出局,但特朗普关税风暴到来后,他一下感觉到“美国公司没什么动静了 ” ,反而欧洲公司这边似乎看到了机会,显得谈判时更加自信 。
因而,国内创新药公司也在调整出海方式和IPO计划。2024年年中以来 ,NewCo(New company,成立新公司)成为国内创新药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越来越多公司以该模式达成海外交易。
前述管理合伙人告诉界面新闻 ,一些促成NewCo的海外资方宁愿以相对高一些的价格买一条有潜力的管线,即使他们本可以花更少的钱直接买下整个公司 。原因便是该模式下,管线权益归属 、新成立公司的对外形象都将是美国公司,以此剥去资产的中国背景 ,方便后续推进管线、继续融资。
他提到,除百济神州等已走到国际化阶段的公司外,国内初创公司以这一模式出海更多是享有财务权益、分红比例 ,而非治理权益,比如一票否决权 、少数股东特别权益等。
在实操过程中,他已经开始遇到有美方管理层提出 ,对中国卖方不给股权、单给分红权。
业内希望加快国产替代审评
实际上,国内创新药公司竞相出海的同时,在专利悬崖将近、全球激烈竞争的当下 ,海外大药企也需要优质创新资产 、补充管线 。这其中,中国创新药受到前者青睐。
今年1月的J.P.摩根医疗健康大会上,跨国药企吉利德首席财务官Andy Dickinson称 ,在过去的5年里,从中国出海的创新药资产在广度、深度和质量上都发生了重大的根本性变化。10年前,中国的类似药更多、差异化更小,但今天的情况截然不同 。
4月初 ,诺和诺德大股东诺和控股的CEO Kasim Kutay在接受外媒采访时同样表示,中国尤其在医疗保健等领域已经往价值链上游移动,并在明显缩小质量差距。
“如果十年或五年前说我们会在中国做两笔生物技术领域的交易 ,我不会相信。但如今这已是现实,而且我们打算做更多,其他公司也是同样 。”Kasim Kutay说。
对此 ,上海泽德曼医药董事长陈庚辉向界面新闻分析,大药企作为上市公司,需要维持估值 ,新药就是它的故事和吸引投资者的重要手段,所以对新技术和潜力产品有持续不断的需求。
而在供给端,中国创新药在研发水准和性价比上对欧美大药企来说均有优势 。“你找不出任何的替代国家 ,韩国 、日本、越南、印度都不行。”前述管理合伙人表示。
这也是服务贸易这一性质以外,业内认为国内创新药BD目前不受实质性影响的另一原因 。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创新药近十年来实力见长这一成果的背后 ,也不乏全球分工的因素。因而有业内人士担心,中美关税等诸多摩擦可能会影响国内创新药研发水平。
例如,在最前沿和高端的科研分析仪器 、研发试剂及耗材上 ,美国依旧占据市场主导。而中国反制关税可能增加这些研发仪器与试剂的进口成本 。
一位国内创新药公司资深高管向界面新闻介绍,生物技术科研上涉及的仪器、试剂、试剂盒非常多,超过上千种 ,国产厂家在大宗产品上可以仿制、替代,但一些特殊产品上很难覆盖到。
而创新药行业研发速度竞争激烈 、产品先发优势明显。尽管国内公司在此前的新冠疫情中已应对过供应链风险,不少公司也已在部分原材料上逐步做国产替代 ,但前述高管坦言,国内药企研发来不及等国产分析仪器、耗材、试剂都控制好质量 、批次稳定、做好准备后再用 。
“我们研发速度这么快,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现在条件好了 ,与国外使用同样的软件硬件,科研需要什么我们都能采购回来。 ”她说。
另外,更换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耗材、辅料对医药行业而言更并非易事 。一方面作为特殊商品,药品上市销售后不能断供 ,另外生产关键物料变更涉及上下游全产业链及监管报批。
以生物制剂研发生产常用的纳滤膜包单个关键耗材举例,前述资深高管介绍,药企需要再花一年半到两年时间 ,做大量研究试验和批量生产,确保新膜包的除病毒效果达到法规要求,不增加新的溶出物 ,不增加安全性风险,不影响产品质量。所获得的数据向药监部门申报,获批后才能将新膜包用于新批次产品的商业化生产 。
这一过程对药企供应商自己的再上游供应商同样如此 ,后者也要判断在关税影响下是否发生原料变更,如有也要经过测试 、验证,才能给下游供货。也就是说 ,关税影响产生的是连锁反应,将增加各环节的不确定性、时间和制造成本。
因而,前述资深高管也告诉界面新闻,目前公司在以此前的备货正常生产 ,但美国进口供应商均暂停供货,全行业都在观望局势的变化 。若成本大幅增加,国家是否可以考虑给予针对性补贴。
另一家已有产品在国内上市销售的创新药公司同样向界面新闻表示 ,近几年公司已对部分制药环节的原材料进行国产化替代探索,由于所有的生产变更都涉及到验证和监管审评,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支持和加速企业扩产、国产化替代的审评进程。
中国创新药企迎接关税冲击:调整出海模式,盼国产替代审评提速|界面新闻
中金公司:看好中国关税政策下半导体设计和制造等环节的国产替代机遇|界面新闻 · 快讯
应对特朗普关税冲击,专家建议中国实施“两个30战略”|界面新闻
欧盟官员:准备动用“一切贸易防御手段”应对美国关税冲击|界面新闻 · 快讯
界面晚报 | OECD警告特朗普关税拖累美国经济;美国“流浪”宇航员启程返回地球|界面新闻 · 中国
中国金茂架构调整:取消全部区域公司,由三级管控变为二级架构|界面新闻 · 地产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对自中国进口的钨制品、多晶硅等产品加征301关税,商务部回应|界面新闻 · 快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