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素楠
2025年开局,上海经济延续回升向好势头 ,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 、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业的引领下,上海经济进一步焕发“新”机。
4月23日,上海市2025年第一季度经济成绩单对外公布 ,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1%,比去年全年和去年一季度高出0.1个百分点 。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开门红 ”,多数指标增速加快。其中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5%,增速比上年全年提高1.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5%,比上年全年加快2.8个百分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降幅比上年全年收窄2.0个百分点。
在一系列数据中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制造业投资,尤其是高技术产业投资 。一季度,上海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37.6% ,生物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17.6%,带动全市制造业投资增长23.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4.3个百分点。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对界面新闻说 ,一季度数据反映出上海经济韧性增强,抗风险能力不断提升,新旧动能加速转换。高附加值、高科技产业的井喷现象 ,源于前期上海在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入,以及政策工具对稳增长的有效支撑 。
“整体来看,一季度上海经济稳中有升 ,实现5.1%的增速,很不错了。”上海社科院国家智库高端专家杨建文表示,“接下来上海不仅仅要推动制造业,更重要的是根据新的发展条件和变化 ,进一步提高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 、航运和贸易服务。”
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近年来,上海持续加大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的支持力度。2024年,上海在这三大先导产业的规模达到1.9万亿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的比重也持续维持在43%以上,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15年排名全国第一 。
进入2025年,在政策赋能和企业创新的双轮驱动下 ,上海工业经济继续向“新 ”纵深发展。
1月,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在上海启动,超100台异构人形机器人接受人类授课 ,学习3C制造 、家政服务、汽车检测等不同工种。
3月,上海2025重点产业布局图、2个500亿级基金、上海智造空间云链平台等在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重磅发布 。
4月,仅设立10个月的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已撬动172亿元社会资本,招引200家企业 ,覆盖从光子芯片到基因治疗的硬科技前沿。
“信息服务业 、集成电路产业的显著增长,说明上海前期在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入逐渐产生效益。”沈开艳说 。
今年,上海市重大工程安排了186项正式项目 ,其中科技产业类66项,占据大头。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公司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中国商用飞机公司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建设项目等大飞机产业项目正在建设,东方生命港·宝山药谷 、上海超导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生产及总部基地、集成电路先进陶瓷部件研发与综合应用产业化项目等计划新开工 ,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等项目计划在年内建成。
上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2% ,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个百分点,其中,人工智能、集成电路 、生物医药分别增长13.2%、8.9%、2.8%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增长3.7% ,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7.2%,高端装备产业增长10.5%。
预期改善,市场活力持续激发
同样亮眼的还有上海民营经济。一季度 ,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3%,增速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个百分点 。1-2月,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9% ,增速高于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3.2个百分点。
“外界一直认为上海国企强 、外企多,‘大树底下不长草’,但统计数据显示 ,上海的民营经济占比不低、实力不弱、发展不慢。”杨建文说。
2024年发布的上海百强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合计达到2.82万亿元,增长10.7%;净利润合计1750亿元,增长36.8% 。2024年 ,全市2.5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12202家专精特新企业和85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均超过八成。
杨建文指出,上海的民营经济发展逻辑与全国其他城市不同。上海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窗口和跳板 ,拥有相对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五大中心”——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便于企业获取营商资源和要素,民营企业想要做大做强,大都会选择前往上海 。“特别是在总书记民营经济座谈会的鼓舞下 ,上海进一步制定实施一系列举措,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不断增强。”
沈开艳也表示,民营经济的发展反映了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2月5日 ,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上海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并同步发布《上海市聚焦提升企业感受 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 ,为全年的营商环境优化工作定下了基调 。此后,上海更是动作频频,不断释放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强烈信号。
3月25日 ,上海召开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座谈会,为企业提供了直接发声、表达诉求的平台。
3月26日,上海金融监管局发布《关于深化融资畅通工程 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从加大信贷投入、加大政策供给 、强化监管引领等六方面提出20条举措,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融资便利性,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通知提出,2025年力争上海辖内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余额突破1.5万亿元;力争全市首贷户新增2万户以上;力争供应链金融业务融资余额达6000亿元;力争全市绿色信贷余额突破1.8万亿元。
转型是永恒的主题
“虽然一季度经济数据喜人,但还是要有忧患意识。”沈开艳说 。
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情绪明显上升,美国特朗普政府发布的极端关税政策更是给全球经济贸易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分析人士表示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要专注自身发展,扬长补短 ,稳住信心,以自身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一方面,上海要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 ,把基础打得更牢,争取在现有经济能级上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要补足现有的短板 ,例如消费。 ”杨建文说 。
沈开艳指出,消费涉及居民收入、预期、供给 、就业等综合因素,提振消费的关键之一是提振居民信心。
今年以来,上海发布新一轮以旧换新政策实施细则 ,调整优化政策,相关商品需求快速释放。一季度,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新能源汽车、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0.6%、10.7% ,1级和2级能效家用电器 、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零售额分别增长74.3%、90.6% 。
杨建文建议,接下去,上海可采取分类处理的思路和方式 ,对普惠性消费、中产阶层的日常消费和高收入人群的高端消费,采取不同的促消费举措,并形成整体带动效应 ,发力消费供给和需求端。
从长远来看,杨建文表示,转型是永恒的主题。目前上海转型的紧迫性体现在三大方面:从产业结构和产业能级来看 ,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仍较小,传统产业亟待改造;从经济形态来看,上海需要改变对外资外贸的高度依赖,发展出更加稳定 、可持续、健康的结构和形态;从地域均衡来看 ,目前上海西部的虹桥、“大零号湾”等地尚未形成发展合力,要考虑浦东、浦西两翼齐飞,无论东西南北 ,实现全域发展 。
“完成这些工作以后,上海有可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杨建文表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